什么天气降雪?
雪是从水云(水蒸气或雨滴)中降落下来的结晶体,由无数悬浮在水中的微小冰晶组成的。这些冰晶相互碰撞、聚合,逐渐形成较大的粒子和雪花。 在高空形成雪花,需要从水中汲取能量。当空气温度足够低时,通常能在云端看到雪花形成;反之,在接近0℃(32华氏度)的空气中,除非有非常充足的凝结核,否则很难出现雪花。 随着云中水汽含量增多,水滴不断增大,一旦遇到冷空气,水分子的密度会突然下降而使水滴瞬间结冰,此时便会形成小雪花。如果温度骤降或周围有含碳物质(烟囱、森林等),则可能含有黑炭颗粒的雪花先于纯水雪花而下,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黑色的”雪花。 当一片雪花从云层下落至距地面1公里左右的高空时,如果有暖湿气流上升,它就会融化;如果没有,那么它将保持形状继续下降,直至落地。 如果云顶高度高于1.5公里,气温又很低,接近-20℃(4°F),那么雪花将不会融化,而是以雪花的形态直接降落至地面。然而,这样的极寒天气很少发生,且多出现在北方。
由于地球自转的存在,北半球形成的降雪往往自西向东滚动,而在南半球往往会自东向西飞行。在赤道附近地区极少见到雪花飘落。 【扩展内容】——为什么下雪时不宜剧烈运动?
人在进行运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热量。如果在外界温度低于生理耐受下限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就有可能在运动中发生冻伤,甚至危及生命。 一般人的体温都在36℃~37℃之间,但从事剧烈运动后,体温可能会上升到38℃以上。皮肤的温度也会随之升高,从而增加体表散热面积。
人体通过肌肉持续收缩产生热量,同时通过呼吸作用排出体内的二氧化碳,吸入新鲜的氧气。这时,体内的一些酶活性会增加,导致新陈代谢更加旺盛,热量产生得更多。 但运动时产生的热量都是通过扩散作用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当外界温度太低,而人体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又会因缺氧而大面积收缩,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身体局部的热损伤。
低温还会降低人体内乳酸脱氢酶的活性,进而使得乳酸堆积,肌肉酸痛感明显增强。寒冷环境下的剧烈运动还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危险疾病。所以,冬季运动时应该注意控制强度和时间,小心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