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报道天气?

佟萱呈佟萱呈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第一次采访风,是在一个普通的早上。 “那么今天有风吗?”我在网上问。 “有的!” 很快得到了回复。接着我又问到温度和雨量。 答案依次出来:35℃、晴、10毫米。 “这些数据准确吗?”我问。(虽然我知道天气预测不可能百分百准确)。 对方发来一串微笑表情,似乎在说:“笨。” 我于是又发去了短信:“那么,风向呢?” 这次过了很久才有回信:“3-4级。” 风向有时很难判断,因为气象站离城市太远,而城市又常常遮断了风向的指向。但是,根据温度和雨量的大致方向,还是能推测出大概的。如果遇上阴雨天或者云层厚的时候,判断风向就更加困难了。 那天的采访并不成功,因为我最终没能得到关于风的准确描述——风太善变了。

第二次采访风是在一个月以后的一个晚上。我收到了一条微博的消息:“今晚有台风‘莫兰蒂’生成,浙江局部有暴雨……” 我立即打电话过去:“你们现在能测风速吗?” “可以啊。”对方很兴奋。 “那风力有多大呢?” “30米/秒左右吧。” 风的确在加强。 到了凌晨,台风逼近,我忽然担心起气象站来,就拨打了当地气象台的电话。 “现在风大不大?”我问道。 一旁的工作人员记录着数据,头也不抬地回答:“最大阵风8级。” 等到台风远去之后,我再次联系上了那个热心人。 “现在能告诉你正确的答案了吧?”我说。 “能。”他很开心。 “请问风向怎样?” “24小时基本不变。”他回答道。 “那风呢?”我追问。 “现在是8-9级。”他说。 果然是最接近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并没有改变气象台发布的风险警告,但是却让我对这架老旧的气象仪器产生了崇高的敬意:它一直在忠实而辛勤地工作着,才使得我们对自然有所识、有所知、有所畏。

臧长艳臧长艳优质答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气象信息的种类、内容、方式、准确度和时效性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各种重大活动、节假日等也需要随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为使天气预报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气象部门已经建立起“天气预报员—节目主持人—影视制作人员与播出人员”的天气预报制作、发布系统,使电视天气预报集真实性、准确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气象服务是个复杂的系统过程,预报员通过收集天气实况、天气会商、数值预报及专家系统等手段获得丰富的天气情况,然后再编辑成文字稿,天气预报文字稿通过影视天气预报系统转化成各种动画、图像信息,同时由播报员配以生动的解说,最终成为我们所看到的电视天气预报。

电视天气预报的制作和发布中,气象部门和电视部门的同仁们通力协作、分工负责。气象部门的天气预报员负责天气预报的制作及各类气象要素的天气预报数据信息的采集、天气形势图表、气象影视专用特技图表、文字稿等的生成,电视部门的摄像师、制作人员、播音员、导播等在相应的天气预报画面中,按照天气预报文字稿播音、配音、制作、导播,并合成播出、录像。

电视天气预报质量的优劣和制作工作的优劣有很大关系。比如,画面、图表清晰度、配音、报音质量、文字制作、特技制作、导播等工作和天气预报员的天气分析解释等工作要相互协调、互相配合。

现在电视中我们常看到的天气预报一般分为三部分:一是通称的“天气报道”或“天气预报”,这是由气象专业人员直接出镜进行天气分析,对某一区域天气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和展望,其内容比较专业和详细;二是由主持人或播报员播读的未来二十四小时的降水量预报,国内、省内的主要城市天气预报,国内外重要海域天气以及重要气象灾害通报等等;三是每天不同时间段的气温变化情况以及其它一些和天气有关的事情,这个可以说是天气的简要预报。

对我们的天气预报节目和气象服务工作来说,质量是生命,用户是上帝。我们气象部门和电视部门的同志们将不断地探索、总结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我们的天气预报的工作质量和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