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是什么天气?
八月末的北京,天气闷热得让人烦躁。我站在学校宿舍楼底下的水房门口,旁边是我一起住宿舍的好姐妹,我俩拎着桶接自来水洗头发。 晚上八九点钟,天还亮着,可我已经把白天穿的那件衬衣脱了换睡衣。
“怎么这么热啊!” “是啊,太热了!” 我一边答话一边接过她手里的盆,将洗发水倒在头上用手搓出泡沫。这时的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度让我觉得闷热的夏天,已经永远地离开我了——我人生中唯一一次在八月感冒了。
洗完头发,我俩用毛巾擦干,并尝试用吹风机把头发吹干(我们的宿舍没有空调!)。可是风筒还没拿起来,我就开始打喷嚏,打了整整一个房间。 “该不会是感冒了吧?”我皱着眉问好姐妹。 “是不是该去买点感冒药呀?”她看着我打了一个又一个的喷嚏,关心道。 最后还是她果断地带了我去校医院,医生给我量了体温:37.6℃。 “有点发烧啊!”医生一边开处方一边说。 从医院回来,我们买了药,也做了晚餐。然而我毫无胃口,吃了两口就饱了。 那天夜里,我躺在床上,身体发热,却感觉冷得发抖;喉咙痛得厉害,连口水都不想下咽。我不断地更换各种姿势,希望找到一个能让自己舒服一点的办法。
第二天早晨醒来,头痛得快要爆炸,全身酸软无力,连抬起手指头都费劲。我勉强爬起来,穿着睡衣顶着一头乱发去了澡堂子洗澡。 在澡堂子里待了半天,我的烧似乎退了,头也不那么疼了。回到住宿楼里,我赶紧换了衣服,打算去上课。可是刚走到教学楼底下,我的胃里一阵翻腾,急忙跑进旁边的林荫道,“哇”得吐了出来。
从那时起,我再也没有尝过夏天的味道。每当下秋雨凉的时候,我也会想起那年的八月底,我在异国他乡病倒的经历。
8月31日是秋雨天气。8月31日以后,就进入九月了。九月,是夏、秋交替的季节,时令已过了立秋、处暑两个节气了,这时,一般年景,就处在华西秋雨的前期了。华西秋雨是我国西南地区秋季气候的显著特点,它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及陕西、湖北的部分地区9~11月出现的连阴雨。
华西秋雨具有降雨时间长,雨日多、雨量大的特点。降雨从9月开始就逐渐增多,10月达到顶峰,11月雨量就骤然减少了,10月降雨量一般有100~160毫米,比9月增加40~100毫米,11月降雨量只有50~100毫米,最少只有10~20毫米。雨日以10月为最多,一般为12~22天。如果从9月至11月总的降雨量和常年相比,多数年份是南多北少,东部地区少于西部地区,但在少数年份也有北多于南,东部地区多于西部地区,降雨量特别大。在1976年,贵州、湖南、湖北等地,9~10月降雨量比常年同期要多数1~2倍,因暴雨和特大暴雨所造成的涝害十分严重,大部分稻田都遭受了损失,甚至淹没绝收,使粮食产量受到了重创。
在华西秋雨的前期,我国西北、青藏高原以东广大地区,西北气流已很盛行,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脊也逐渐开始从夏季的位置上减弱,东退南掉,在青藏高压的东侧和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的经度比较宽广的东西向的多雨带,就是华西秋雨地区。这时,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稳定,与冷空气配合,常在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及日本附近地区形成低气压,低气压周围有偏南暖湿气流供应大量的水汽,一旦遇到高原东侧下来的冷空气,就实现了冷暖空气对峙,使气层十分不稳定,使锋面或气旋频发,这样,使华西地区整月降雨不断,形成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