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在成都吗?
从地理距离上讲,九江西南距成都约1200公里(直线距离),北上离南昌300多公里;如果单从行政等级上说,九江的行政级别还比成都要高半级(成都为副省级城市、九江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所以如果单从以上两个方面讲,显然是不能说“九江在四川”或者“九江是四川省会”的,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但是从历史渊源上来讲,九江与四川又有着极为深厚的渊源关系…… 先秦时期,江州(九江古称)属于楚国疆域,而蜀地则属于秦国疆域,两大地域并无接壤(当然也不可能有任何移民往来);汉朝开始,巴蜀之地划属益州牧管辖,而荆州则有南阳郡和江夏郡,这两块地方才是汉唐时期中原人口前往川渝地区的主要途径(李白就是南阳人,杜甫则是武汉江夏人)。虽然今天的四川省是以古蜀国的地域为基础建立的(古蜀国地在今成都市一带),但从西汉到隋唐这一千多年时间里,巴蜀地区的北部和西北部分别隶属于凉州刺史(治所在武威)和幽州刺史(治所在蓟县)管辖,成都和凉州都属于西域都护府的辖地。
到了唐朝初期,因为突厥的强大,为了防御东突厥的威胁,唐朝先后设立了安西都和北庭都护府以统管天山南北的军政事务,安西都在西域的龟兹(今新疆库车),北庭都在漠北的伊吾卢城(今新疆哈密附近)。安西四镇中的焉耆、疏勒在两汉之时原本属于西域长史府管辖,唐初隶属于安西都护府,而龟兹、于阗则在唐代属于北庭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在西域设置节度使,安西、北庭的治所分别迁往龟兹和伊吾卢城。随着安西、北庭两大重镇的设立,唐王朝在对西域的控制中形成了“制驭羌胡”的基本国策——所谓“胡”,这里主要指突厥及其后裔回鹘。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辖地基本上相当于今天新疆的大部分,以及一部分蒙古高原和甘肃北部。唐后期藩镇割据,西北的节度使们各自为战,节度使的治所能往东到敦煌(安西都护府),也能往北至哈密(北庭都护府),甚至还能南下攻击巴蜀(章敬太子墓碑,章敬太子即李亨,大唐皇族中有不少姓李的宗室被赐姓“章敬”)。
随着安西、北庭的辖地逐步往东及以南延伸,唐王朝对西域的控制力却在逐步弱化,最后导致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理府被吐蕃(即古羌族的后裔)袭扰,治所也被迫东移,最后完全消失于历史舞台上,而今天的甘肃省和青海省大部分地区都在唐末被藩镇割据的节度使们占领并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
宋代以后,“四川”这个词除了指川北和川西的岷山、邛崃山脉以北的凉州等地以外,还逐渐包含了川西南的雅砻江以东和金沙江流域的诸羌族部落,因为这些地方的文化习俗已经渐渐汉化,而且也归属成都路的统治。元代四川行省的范围大致就是今天的四川省,明太祖朱元璋设蜀王府于今成都市中心,“四川”作为省名的含义基本延续了今天四川省的概念。 所以从以上的渊源上来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庐山确实算得上是“蜀之余韵”,而“蜀”字本身也是源于上古炎黄二帝中的一个“舜”,舜又称有虞氏,他的故乡就有两个“蜀”,一是今山西永济市东南的虞乡,二是安徽当涂县的姑孰(古代姑孰就是今天的南京市),这大概也是“蜀”字左半边“阝”的由来。至于“蜀”字的右半边“蜀”,本义指“虫豸之蜀”,指的是蚕和蜜蜂一类的昆虫,这个字在古代是“蜀”或“殊”,后来演化出来专门表示“虫豸之蜀”的意思时才使用“蜀”,比如《庄子》中的“蝉蜕于浊水”,这里的“蝉蜕”即指幼蝉脱壳时的状态,这种形状就像一只“虫子之蜀”,因此用“蜀”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