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希尔顿为什么摘牌?
1,先放结论,在我看来这几乎是必然的。虽然目前还很难准确预估对酒店行业的影响会有多大。 对于任何一家酒店来说,要评估其是否具备一个“好酒店”的基本要素,其选址都是重中之重。好的位置意味着客流的基本保障,也意味着高昂的租金和人力成本。而位于城市中心的酒店由于其不可复制性往往有着更高的溢价空间。
以Hilton旗下相对亲民的品牌的定位来看(价格区间500-600元/夜),北京、杭州等城市中心区域的门店已经全面售罄,基本需要提前一周以上预定;而其他城市的门店则也基本是一房难求。相比之下,在上海希尔顿的价位(含税含早800左右/夜)其实已经属于该品牌在国内的旗舰级定位了——当然,如果考虑到上海的房价水平,这个定价其实并不算过分。但就算是这样一个“高端”酒店,在携程上的评分也只有6.2分(满分10分)。
在如此强势的市场表现下,我难以想象这家酒店的业主会轻易降低租金水平或者延长免租期来维系双方的合作关系。作为国际品牌的酒店管理方,希尔顿也没有理由屈尊降贵地去恳求对方续签合同或者降低预期收益。从某种程度来说,这次协议的达成可以说是“两厢情愿”的。毕竟,从2014年开业至今,上海希尔顿的经营情况并没有达到其预期值。在双方合作的第一段时间内,由于市场火爆,甚至出现过客房售罄的盛况,但随后便迅速回落到正常水平。
根据我在携程上预定的经历来看,上海的希尔顿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频繁出现“被取消预订”的情况,也就是在系统确认订单后,被通知因酒店房态调整,无法按时提供房间。而在我与其他几个同行程小伙伴的经历中,这种情况几乎一致存在。我想这应该也是希尔顿所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市场饱和、供大于求。作为一个老牌酒店集团,希尔顿在全球拥有逾5300家酒店,而中国就占据了其中约一半的数量。
在我看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所谓的“策略”无非都是在特定环境下做出的权衡和选择。显然,对希尔顿来说,现在最需要做的是收缩战线,集中力量办大事,所以一些经营不善的门店势必会被放弃。而像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核心地区的门店,即便不挣钱甚至亏钱,只要能够维持住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从长远来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