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卫怎么样?
在1986年之前,黄浦区仅有3家医院,分别是第一人民医院、第二医院和中山医院。1975年原属徐汇区的方浜中路一带划归黄浦,成为淮海中路街道的一部分,因此原属于徐汇区卫生局的方浜中路卫生所划归黄浦,改名为黄浦区卫生局门诊部(简称“黄浦门诊”)。1980年和1984年,黄浦区政府先后投资改建和新建了黄浦门诊大楼和中医诊所。 1986年黄浦区政府成立后,对医疗事业尤为重视,在大力发展公立医院的同时,积极支持民办医疗的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医。是时,社会资本进入医疗行业的门槛相对较高,而地理位置较好、社会影响较高的地段则更为稀缺。作为地处中心城区的黄浦,其医疗资源本来就较为紧缺,因此政府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医疗机构发展,不仅提供专项补贴,还允许医疗单位以优惠价格购买建筑的使用权,并允许长期租赁。在此情况下,各类医疗机构纷纷落户黄浦,如北京同仁堂、美国国际医学中心等。 随着大批医疗机构的建立,到2000年左右,黄浦区已经拥有近百家医疗机构。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医疗机构在硬件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存在不小的差距。为此,黄浦区委、区政府于2002年起开始实施“名医、名院、名科”战略,即引进名医、建设名校、打造名科,通过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方式提升黄浦医疗卫生的整体水平。
经过多年的努力,一大批名医名家被引进到黄浦工作或开展合作,使黄浦的医疗实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一批特色科室也由此培育和发展起来, 如瑞金医院的肿瘤科、中山医院的神经科、曙光医院的皮肤科等。
由于历史原因,黄浦的医疗机构大多规模较小,因而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优势学科。为改变这种状况,黄浦区政府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鼓励医疗机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从而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近年来,随着“名医、名院、名科”工程的深入实施,黄浦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