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什么有南京?
南师大历史地理学家周振鹤院士在其所著的《中华腹地》中,曾对“南京”一名作过解释: “南京”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文献,《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立怀王孙心为楚王……都彭城”,《汉书·高帝纪》“置酒中都宫”“徙都沛城”,其中“中都”和“沛城”就是指今徐州。
而《后汉书·光武帝纪》则提到“进都洛阳”。 这种用法一直到唐代还很常见,例如韩愈《复志赋序》“余少学古文,幸得见古人文章;及为时文,尝作四六,皆以‘南京’题之。”李商隐诗《安定城楼》“誓将轻剑暗胡天,自爱明眸蔚少年。一自凤凰城破后,孤鸾夜夜泪阑干。”(注:李商隐该诗题目一作《晚晴》) 可见“南京”之称谓古已有之,且一直沿用下来。只不过在周振鹤看来,它的所指区域并非固定不变而已。
南京城名为明代所取,取“南徐(即京口,镇江古称)”、“金陵”地名之首字而成。
事实上中国地名的相似情况相当之多,比如陕西河南都有“山西”、山东河北都有“河南”,陕西山东都有“河北”、湖南湖北都有“江西”,湖南湖北安徽都有“河南”,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都有“安徽”,江苏河南湖北都有“陕西”、“四川”……如果外地人到了这些地方,恐怕也会像英国人到印度旅游时的困惑一样:“怎么到处都有印度?”
南京历史上曾经三度被称为“建康”、两度被称为“金陵”,建邺是六朝时与建康并存的南京城区,唐宋两朝南京地区属于润州(治京口)。所以山东有个“建康”、浙江有个“金陵”、河北有个“建邺”、江苏除了南京以外除了镇江以外还有个“润州”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英国人的问题,南京有条英国路,英国也有个London,怎么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