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大雁塔地铁几号线?
1、目前(2023年)西安地铁已经开通运营了4条,分别是1号线、2号线、3号线和5号线;在建的有6条,分别是4号线、9号线、10号线一期、14号线(一期)、15号线一期、16号线一期,其中15号线一期和16号线一期尚未开工建设;待建有8条,分别是2号线二期、3号线二期、7号线、8号线、11号线、12号线、17号线一期、18号线一期。
2、根据规划,西安地铁大雁塔站位于大雁塔南北中轴线,北接大唐不夜城,南临慈恩寺塔(即大雁塔),东侧为雁塔北路,西侧为长安中路,是西安地铁建设史上施工难度最大的车站之一。该站分为地下三层与地下四层部分。其中,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地下二层为换乘通道和出入口,地下三层为地铁大厅,负四层为疏散通道。
由于地处唐长安城的遗址保护范围内,且周边建筑以古迹和文化古迹为主,因此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遵循“先考古后建设”的原则进行。 项目于2018年3月份开工建设。在施工的过程中,项目团队遇到了诸多难题:
首先,是大雁塔及遗址区的保护问题。由于该项目紧邻著名景点大雁塔,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如何做到对大雁塔及周边文物不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了一个难题。 其次,是在建工程的消防问题。由于工程所处位置地下水位高、土壤渗水性强,一旦发生火情难以控制,所以消防成了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最后,是工期问题。作为全市重点建设项目,大雁塔站面临工期短、任务重的压力,如何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施工进度成了当务之急。
西安大雁塔是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大慈恩寺内的一座仿木构楼阁式砖塔。雁塔,即为慈恩寺的雁塔,因建于慈恩寺,故名。慈恩寺是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了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在已有隋朝无漏寺旧址上,由玄奘法师创建,初名为“慈恩寺”,专为太宗文皇帝追荐冥福。寺院规模宏大,为唐长安城内最辉煌壮丽的皇家寺院。寺院建成后,玄奘法师亲自担任慈恩寺的首任住持,并在寺内主持开坛讲律。唐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为安放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西塔院建造了一座五层砖塔,后在武则天证圣元年(695)改建为十层,公元1515年(明正德十年),再次被改建为七层。因这座雁塔最初建于大慈恩寺,故称“慈恩寺塔”、“慈恩寺浮屠”、“慈恩寺西院浮屠”、“雁塔”、“慈恩塔”。由于后来在荐福寺内又兴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故称在大慈恩寺内的,这座“慈恩寺塔”为“大雁塔”。
西安大雁塔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其原名曰慈恩寺浮屠,亦曰慈恩寺塔、西院塔、雁塔、慈恩塔;因为后来在荐福寺内又兴建一座较慈恩寺小的雁塔,故称在大慈恩寺内的为大雁塔,荐福寺内的为小雁塔。是为玄奘法师藏其从西域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等用。
《唐文粹.雁塔圣教序》卷六百六十有:“慈恩即皇家之兰若,大圣之所建也,莫不因山跨壑,登峦选胜焉。……于南都之崇丽,寺方轨而连骞,穷栋宇之壮丽,非文园之可献。大圣所制,慈恩斯建。……爰舍所获,乃营雁塔。工无遗巧,构有圆方,下大上小,逐级而锐。”塔由宫庭大监原弘建,三面临水,四楼明月,五宇凌空,登塔不见寺。塔初建时五层,高三十丈,后屡经风雨剥蚀,多次修葺并加高三层,改十层,再改七层。北宋时高六十余米。明万历三十二年遭自然灾害,震坏两层,万历三十七年依原样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又补建塔顶。清末两遇火灾,唐初所存之25块碑碣被焚掉一半。建国后,于1952、1964、1971、1991、1999和2005年经过多次全面修葺,现存之塔才保持原有风貌,成为西安市的地标之一。现被列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
大雁塔所在的大慈恩寺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译经场和佛学中心。玄奘在此主持寺事,以“恐人代不恒,经本散失,兼寻西域诸国,各擅语音,文字数种,虽得梵本,难以传流,”而奏请把经像置于寺内,并“玄奘所译一切经并论”于寺内,寺内还建有翻经院。唐高宗皇帝曾多次驾临大慈恩寺,还亲题碑额,武则天也曾撰写了《大慈恩寺制》,《广弘明集》、《内典出书目》、《大唐内典录》、《西域志》等书也都贮存寺内。可见,这里还聚集了当时诸多高僧大德。如玄奘的高足窥基、圆测等,在这里弘扬新译《瑜伽师地论》、新译《俱舍论》、《显扬圣教论》、《大般若经》、《三无性论》等,开显“法相宗”。寺内其他僧人还分别弘布律、净、密、禅等各宗。
雁塔之所以被称为雁塔,有两个来历:一是根据佛教关于五迦叶于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