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N是什么?
首先,非常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这里说的“N”并不是指数字“1234567890”中的某一个,而是一个代表不同级别的气象观测指标的符号——在气象观测中,我们通常用“千分之一”来表示降水、大风等气象要素的强度(比如“小雨”意味着24小时降水量不足1毫米,而“大雨”则是指24小时内降水量达到10~25毫米),而用“百分之一”来表示雾、霾等的浓度(比如“轻雾”是指能见度小于1公里,而“中度霾”则是说大于等于50%的人都能感受到雾霾的影响);而在计算机显示的天气预报图中,这些气象要素强度的数值都会转换成相应的图标,“小雨”就是一个小水滴的形状,而“大雪”就是一个雪花形状的图标的……而“N”的意思就是用多少等差数列来表示每一个这样的图标所代表的实数范围。比如说,如果用百分数来表示的话,那么“小雪”就相当于5‰的积雪,而“大雪”就相当于10‰的积雪……而用“N”来表示的话,“小雪”就等于“N”个1%,也就是“N”个百分之十,所以“大雪”就相当于“N”个1%再加1个百分点。这样,用更少的数字和更直观的形象来表达同样复杂的气象内容就方便了。
其次,“N”是现代气象业务中一个非常普及的内容。由于气象数据必须具有真实性和准确性两个特征,因此所有的气象观测设备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以确保它们能够始终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并且提供的数据都是准确的。当然,为了保证数据的准确,我们还经常对这些仪器进行校正。不过,不管怎么说,这些数据毕竟只是基于某个瞬间的采集,它们只能反映某个时刻的情况。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天气的变化,我们需要对这些短暂的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在这些处理的过程中,“N”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说,对于同一类气象要素,如果我们想比较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时刻的差异,就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所谓同类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就是指将某一区域或者某一时刻的所有同类气象指标的数据都乘以同一个系数并加和起来,这个系数就是我们所说的“N”。通过这样的方式,相同类型的气象数据就能够以同样的标准来衡量了。
除了这种总体上的标准化处理外,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对单个的数据进行“N”值的矫正。比如说,有的时候我们会看到这样一个温度值:-17℃/-27℃。这就是指相对于-17℃来说,-27℃的气温偏低了15℃。为了避免这类情况,就需要对每个单独的数据值计算其对应的“N”,然后根据“N”的大小来调整每一个数据值——数值大的需要调整为数值小,而数值小的则需要进行调整为数值大。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现在的气象部门也推出了很多基于网络的查询工具,人们可以在互联网上就找到自己想要的气象信息。在这种通过网络提供气象服务的方式下,“N”的意义又发生了变化。因为计算机屏幕的尺寸总是有限的,而人们眼睛的辨识能力也是有限,所以气象部门就必须想办法将更多的气象信息挤到有限的屏幕上。在这种情况下,“N”就变得非常重要了。因为只有在极短的时间内向用户展示大量的信息,我们的目的才能够达到。为此,“N”就需要尽可能多地包含有价值的信息,同时还需要保证这些信息都能够易于读取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