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什么时候有地铁?
1974年,大韩民国政府开始筹备汉城(首尔)地铁的建设, 当时的设想是建设12条线路,总长度305公里。1980年开始动工,一号线于1986年初通,二号线一期、三号线一期也分别于同年通车。
随后几年里,一二期全线贯通,三期工程开工建设;四号线和五号线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建成并开通试乘。六号线和七号线于2000年和2001年开工,八号线于2003年开工,九号线和十号线于2007年开工。
目前韩国首都圈(京畿道)内有八条地铁线路在运营中,另有两条线路的车站正在建设中。此外还有多条线路处于规划阶段。 到2020年,整个首都圈的地铁线网将增至12条,总长度达318.5公里,将成为全世界人口密度最高的地铁网之一。
1959年,韩国开始筹划地铁建设。1969年,韩国政府决定修建地下铁道。1973年动工,1974年底,一条11.5千米、4个车站的区间投入运营。以后逐年增长,1980年底达到33千米,1983年达45千米,1988年增加到88千米。1988年通车的区间主要是为了迎接1988年在汉城召开的奥运会而赶修的。1988年之后,运营线路增加缓慢,1995年增到109千米左右。韩国1995年地下铁平均最高时速25—29千米。韩国建设地下铁道,与人口向大城市集中,既有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不堪重荷有关,其中更蕴涵着政府改善城市居民生活和解决交通拥堵的政策意识。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繁荣,1992年,韩国城市人口达到3137万人,占全国人口的 70%以上。人口在20万以上的城市达到了46个,首都汉城的人口已达1180万。1992年,韩国每天有82.5万学生从城市郊区乘坐火车和公共汽车在市区流动。汽车的剧增与交通拥堵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以私人小汽车为例,1985年平均每天增加464辆,1987年增加556辆,而1992年猛增到1500辆,5年间增加了2.24倍。1994年底私人汽车总计412万辆。与此同时,交通事故和由此而造成的人员死、伤以及经济损失都在剧增,仅1994年全国就发生交通事故73万件,同比增加8%。在道路设施方面,1985年汽车与道路长度的比例为1∶15.3米,而1991年增加到1∶13.8米,1992年则为1∶11.9米,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
汉城及其附近的京畿地区居住着韩国1/5的人口,1990年私人汽车多达80万辆。以私人小汽车为主的交通流量相当于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个城市之和,而道路面积只及这3个城市的63%。特别是汉城内道路面积只占市区面积的7.4%,不到东京、横浜、大阪、名古屋所占面积平均22.1%的1/3。汉城道路拥挤已成顽症,每天平均拥堵时间长达235小时,相当于每天有13辆汽车排着队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行驶着。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地下铁道和提高公交的竞争力不仅在汉城,而且在全国各城市都被作为重要的市政和交通措施提上议事日程。
韩国地下铁道建设的最初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从规划设计到运营管理均由政府一手承担。政府不仅承担全部建设费用,而且承担建设和运营造成的赤字的90%。从90年代后半期起,建设地下铁道和公交高速化轨道的投资由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按一定比例分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负责购买土地和进行地下和地上的基本工程,而站内的设备和车辆(包括地下铁道工程)则主要由企业负责。1992年,在全国地下铁道建设费用的52%由中央财政支付,35%由地方政府支付,企业负担13%。1994年起,企业投资比率增加,国家财政负担相应减少。在国家财政提供的各种资金中,用于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低额利息)和补助金的数额不大,例如,1995年总额只占财政收入的1.2%,为37562亿韩元。
地下铁道的运营管理以企业性质的“汉城地下铁道公社”为中心,并有私营企业参加,在一些区段与地上公共汽车连接运行。私人经营的公交交通线路在汉城有500多条,车辆5万多辆,从业人员近3万人,日运送120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