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雾天气的原因?
鱼涛最佳答案
气象上一般把造成迷雾的天气现象称为雾。然而,从成因上看,雾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是辐射雾;二是凝结雾(或称冷却雾)。 前者是由于夜间地面辐射降温,大气层结发生震荡,使近地面大气温度下降,水汽饱和产生大量凝结核而形成的;后者则是由于冷空气入侵导致气温骤降,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而形成的。 无论是哪一种雾,形成条件都必须满足这两个前提: 有充足的水汽供应和稳定的气团运动。 首先,水汽是形成一切云和水体的前提。只要有充分的水汽供应,并且大气中的水蒸气能达到过饱和状态,就有可能形成降水、云滴、雾滴等,继而才能进一步形成雾。在一定的水汽条件下,形成大范围的雾,关键是看是否拥有足以形成雾的潜热。
其次,稳定而有规律的上下气流运动是必要条件。没有规则的上下气流,水蒸汽无法运移到适宜的地方形成降水的核心,自然就不会形成雾了。例如,在海洋上的热带气旋中往往会产生浓雾,这是因为气旋内有上升气流,同时周围有充足的水汽输送,两者结合形成了雾。而在大陆上的暖湿气流往往很难成雾,其原因主要是缺少足够的凝结核,以及空气垂直运动不大、水平移动也不足,从而导致水汽不断扩散,难以在某一地区堆积。 如果某个地方频繁出现浓雾,我们可以从这两方面找原因: 是否有足够的水汽输入该地区; 该地区的天气形势较为稳定。
云雾天气是指山区受海拔高度的影响,多雾或者空气潮湿而且能见度低,就像笼罩在薄纱一样的云雾当中所以称之为云雾天气。
雾,是由贴近地面大气中所含水汽经凝结形成的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包括过冷却水滴)或冰晶(冰雾)。它的形成必须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空气潮湿,二是要有一定的降温过程。雾的形状,既象云,又象水汽,有时浓,有时淡,浓的时候,如同白气弥漫,往往连两三米以外都看不到东西,淡的时候,只见光线有些发暗或微带乳白色,此时能见距离大约只有二三十米,甚至更远些。雾常常从夜间到清晨最浓,日出以后便渐渐转淡。到午后,往往全部消散。也有雾终日不散的情况。雾有时使人们心烦气躁,如遇浓雾天气,在野外活动或进行体育锻炼是很不适宜的。如果在浓雾中跑步,人体运动时所需要的氧气量本是很大的,但由于浓雾中的微粒、有害物质被人体吸入,不但不能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相反,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情况,感到非常不适。雾还有另一面。在轻雾中散步、跑步,特别是到有树木生长的林荫道上活动,则又是非常适宜的。因为树木可以大量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和灰尘,在雾中活动可以更快地吸入清新空气,有利于人体健康。此外,在轻雾中活动还有利于培养锻炼人体的耐力。
雾有“辐射雾”、“平流雾”和“混合雾”之分。在我国,辐射雾主要发生在长江中下游直到长江以北地方,而且多在秋、冬两季。平流雾在我国比较少见,但也能遇到,而且出现多在冬、春季等比较冷的季节。雾不仅在我国出现,在国外许多地方也都有。
云是在大气常见的自然现象之一。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说,云是一种由无数水滴和/或冰晶组成的悬浮在空中(主要是对流层)的分散系统。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天气意义,与降水等气象过程有着很密切的关系,而且在气候、水文、海洋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对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军事行动等影响很大。随着云雾物理研究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的不断开展,云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除了气象要素外,云也是天气分析和预报的重要目标,例如大气长波的移动和台风路径的预测,都是以卷云和中低云的流场为依据。可以说云的研究是天气预报乃至气候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云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而水的凝结又离不开凝结核的作用。凝结核的作用如同一个“播种器”,当空气中有凝结核存在时,就使原本纯净的水蒸气难以在气体中维持下去,水蒸汽会不断地在凝结核上凝结,凝结核就成了水汽凝结的“发源地”,随着水蒸气的不断凝结,云就形成了,所以凝结核就是形成云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