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易形成什么天气天气?
在我国,冬春季节,冷空气活动频繁,在偏北地区常发生寒潮天气过程;夏季受热带气旋的影响,主要产生暴雨、台风等天气;春秋两季是沙尘暴的多发期。 此外还有高温、高湿等气象灾害。
(1)寒潮 影响我国的寒潮大多来自西伯利亚,在西北气流作用下快速南下,常常在几个小时里使气温急剧下降6℃~8℃。强寒潮来袭时,往往伴随着大风和雨雪天气,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2)霜冻 北方春季回暖较快,常出现持续日数多的“倒春寒”现象,导致农作物萌动期和开花期遭受低温冷害,产生冻伤或冻死后果。秋冬两季的霜冻也时有发生,对农业产量和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3)冰雪 冬季,当强冷空气到达南方地区时,常常带来大面积雨雪天气,特别是贵州西部、云南东北部和广西西部等地有时会出现暴雪。这些地区的交通网络大多以公路为主,降雪过后路面容易结冰,会给交通运输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另外,冰凌天气还会对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造成一定损害。
雨季的长短,各地差异很大。华南从4月到9月中、下旬,雨季长达半年;长江流域从4月中旬到10月断断续续出现“梅雨”、“伏旱”、“华西秋雨”等天气,雨季也有半年时间;黄河流域雨季为7月到9月;东北、华北地区雨季仅有7月和8月。
雨带推移规律:我国东部地区每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之间,雨带约位于北纬25°~35°之间。这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阴雨天数多,降水的强度大,是我国这一带一年中最湿的季节,故称“梅雨”。在这时期,长江以南大部地区,还时常受锋面和热力对流活动的综合影响,形成一场场大雨、暴雨和持续性的梅雨一样,能产生大量径流,造成南方河流行洪。
7月中旬,雨带北推至华北(北纬35°~45°)与东北南部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即进入炎旱的伏旱期,而北方地区则进入一年中降雨集中、且雨量丰沛的雨季。
9月中、下旬,雨带又迅速南撤,北方雨季宣告结束。10月,雨带最后一次回到南岭以南的华南地区。
11月,雨带几乎全部退出大陆。华南地区仍可维持一段时间的“秋霖”(或称“华西秋雨”)。到12月,整个大陆完全进入冬季,雨季结束。
上述过程年复一年地出现,但具体年份,雨带位置和雨季的开始、结束时间都有很大变异性,这也是我国东部地区旱涝年份差异大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