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为什么叫花都?
“花都”之名,与“花”有关的记载有很多历史源头。 早在先秦时期,《汉书·地理志》就有记载,番禺(今广州)出产“花”“椒”;晋朝学者郭璞注的《水经》中也提到,番禺有“花树”;而唐朝苏鹗所著《锦里记》则称,“广州诸县多山,惟番禺多平田……”,“凡花植之土,其下即泉流涌沸……,此其花所以茂盛而香馥也。”这里的花显然是一种植物。
宋朝学者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广记》卷四○〇引《酉阳杂俎》亦指出,“广州花县多芳花异草。……夏秋之间,红紫万株。……盖因温泉蒸润,故花木常春。”此处的花县,当即后来的花都。可见在唐宋时期,花都已成为种花之地。 那么古人种的究竟是哪类花卉呢?明朝学者顾炎武在考证了宋元时期的广州特产之后认为,当时广州所产的芳香植物主要有茉莉、素馨和桂花三种,其中茉莉和素馨都属于茉莉花属(Jasmine)植物。
这种看法得到当代学者的支持,张周宪就认为,宋代广州地区栽培的“花”就是茉莉。王振鹏等的观点与张周宪基本一致,只是认为此种“花”属于香料花而非观赏花,因为“从现存文献资料来看,宋代广州的‘花’并不像今天的月季、玫瑰或牡丹等用作观赏,而是作为一种香料花。” 还有学者提出,当时的“花”是含笑(Michelia champaka)。
含笑原产于我国华南地区,目前世界各地主要种植区域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喜温暖、不耐寒,因此冬季必须温室养护。《海药本草》中指出,含笑花“四月开花,花似樱花,香气似兰,白色,单生叶腋间。”又明代卢之葵在《岭南杂记》中描述含笑花“树颇高大,叶似杏花,光软有尖,四季不凋。三月、四月开花,结荚五六月,状如豆蔻,壳中空,其中有子,大如胡椒,细若扁豆。”
近代以来,一些学者根据古籍对“花”的解释以及流传至今的广州方言“花儿”一词,推测“花”可能指的是木棉花(Bombax malabaricum)。这种说法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甚至成为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