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哪里有九宫格火锅?
“九宫”这个概念是明代才出现的,但“九宫格火锅”这个名称却不是出现在明朝的文献中,而是清末民初由重庆传入四川后,在民国时期的一本名叫《川菜杂谈》的书里被首次提到。 在这本书里,作者周太朴(子山)不仅介绍了“九宫格火锅”的名字来源,还详细叙述了这种火锅的制作方法以及食材搭配等,这是目前我发现的关于“九宫格火锅”最早的文字记载。 下面引述这段经典资料: “蜀人好尚火锅……其锅圆形,底广而高,上下两层有九格,每格一个火焰……” “所涮之食物不拘牛、羊肉,或猪、鸡肉。惟兔肉不宜入锅……若人多席广,可以一锅煮数料。以之招待亲朋好友,则最相宜矣!” 根据作者的介绍,所谓的“九宫格火锅”其实就是一种底部带有九个隔间的大口径砂锅。至于这种锅的来历,据说是因为过去商业不发达,各地物资交流不太频繁,而西南多山地,道路崎岖,所以人们就把一些常见用料做成“半成品”的方式保存,以便于长期食用,而这种带有多个隔间的锅底就是这样的“半成品”来的——它首先得是一个可长时间使用的炊具,其次还要能够保持住不同的材料的独立性。
到了20世纪30年代,成都的商业逐渐兴盛起来,各地菜肴在这里汇集,这也使得“九宫格火锅”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起来。不过当时这里的“九宫格火锅”并不像现在这样使用竹木做材料,而是采用黄铜做底。 除了成都有“九宫格火锅”外,在成都以外的地方也有这种火锅。例如在乐山的青衣街就有一个专门卖火锅的茶馆,里面的火锅也是“九宫一格”的。不过这种火锅可能只是当地独有的特色,因为我在其他地方的菜谱或是游记中都没有再看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