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杭州湾?
“杭州湾”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明朝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十月,明军攻灭云南梁王政权后,在云南设三个郡府,一个叫丽江府,隶属于四川布政司管辖;另一个叫楚雄府,隶属于云南省管辖;再一个就是曲靖府,属云南布政使司管辖。
当时在今绍兴北部、余姚一带的越州府和杭州府之间还有一段土地,这一段土地属于前两个府的交界处,因为地处偏僻,又值荒乱时期,所以无人管辖。后来朱元璋平定云南后,准备把云南作为自己退休的地方,为了管理方便,就把这段无主的荒地命名为“新河湾”,并归入浙江布政使司管辖。
到了明朝中叶,杭州湾北岸出现了不少盐场,供皇家使用的盐铁产量迅速增加。为了让这些盐铁顺利运输到京城,明朝政府于成化九年(公元1473年)在杭州城外北面的石塔岭下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北新河。这条河沟通了京杭运河与钱塘江,是京杭运河段的重要节点。
随着运河的开通,河两岸的集镇渐渐繁华起来。其中南岸的镇子因毗邻萧山县城而被叫做“萧湾”(今萧山区);北岸的集市镇则改名为“北新湾”,简称为“湾”。
清初沿袭明代建制。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清廷为防御海上的倭寇和郑成功部队,在宁波沿海建起一道长长的海墙,以防海盗。这道海墙从定海一路延伸到上虞,把整个杭州湾笼罩在海墙内。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清政府任命浙闽总督觉罗满保为浙江水陆总提督,开始着手建造江南造船厂。由于当时钱塘江水道淤塞,材料船难以进江,于是工部便决定在湾南岸的萧山县境内引河填滩造地,开辟新河,连接钱塘江与运河。
这样,一条自南而北的新河道在大运河两侧蔓延开来,将原本的“月牙形”杭州湾切割出一个“新湾”,因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