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九江路是哪个区?
九江路的区域归属,过去和现在都很有意义。 旧上海的市区,除黄浦江西北岸以外,几乎全部属于公共租界工部局管辖(吴淞铁路南段及江湾、庙子街一带属英租界)。由于英租界的范围基本与现在的静安寺相近,而公共租界工部局又设在今汉口北路的怡和洋行大楼里,所以我们习惯把怡和洋行大楼以北的地区称之为“北苏州路”或“北界”(因为苏州河古时叫北苏州路);把怡和洋行大楼以南称为“南苏州路”或“南界”。
上海开埠后最早开发的地区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的虹口-北苏州路-静安寺一带。因此上文中所说的“旧上海市区”通常就是指今天的静安区北部和普陀区东北部这一带。 “九”字打头的街道有很多,如九间楼、九曲桥等,它们都集中在旧上海市区的中心地带,即静安区北部和普陀区东北部的这片区域。那么为什么这片地区的街道要用“九”字开头呢?根据我的猜想,这与英国驻沪总领事的官邸“静安寺”的地址有关,因为“静安寺”在汉语中又称作“九重殿”。
“静安寺”所在的这条街原来叫做“光复路”,1936年为迎接英国首相麦克唐纳的访问而改名为“静安寺”。至于它为什么又叫“九重殿”,据说是源自佛教用语。在《大正新修大词典》卷四十四引用了《慧琳音义》里关于“静安寺”的一条记载:“宋宣和五年,有僧自言能平地起塔,高九十丈,相地云在此可建寺,遂于净土中原址筑室五间。”这里提到的“净土原址”就是今天静安寺的位置,可见当年这里确实有一座高90丈(合27.4米)的宝塔。既然寺庙前有一座高达27米的宝塔,而且整座寺庙又坐落于黄土高原之上,故此人们用“九重殿”“九层楼”等各种词语来指代这座寺庙。而在今天“静安寺”的旁边还保存着另一座古寺“隆昌寺”,据说当年这里的房屋比静安寺还要壮观,人称“大小九间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