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为何起名?
北京的第一条地铁,1965年动工,1969年建成。那是一条战备隧道,当时北京要修建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铁路,从古城到西单,这条地铁在现在的二号线和一号线之间,但是后来因为资金问题,只修通了从军事博物馆到木樨园的段(即现在的一号线),然后因为政治原因就停建了,后来就成了一条地下通道。这是网上的资料 。
我在网上找到了一张这个工程的图纸,这个是初期的设计方案,可以看见在现在的二、四号线交汇的地方有一条岔道,应该就是以前的一条支线,连接古城和西单的那部分线路,但是由于资金不足这个项目被放弃了。 这个项目的全称是“北京地下铁道施工一标”,位于旧城区内,施工难度非常大。
这条线路由于是在地下面行驶,所以没有站名,只有编号。我父亲当年参加了这条线路的建设,负责测量。我小时候经常听他给我讲他在地底的见闻,那些诡异的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比如有一章讲到他们在隧道里遇到沼气爆炸。 这是我小时候住的房子,我出生在那几年他们正好修了一条通往那里的路,那条路很宽,但是只有公交车经过。那时候还没有小区,旁边也是荒地,我记忆中这里一直荒草丛生,不过已经盖起了高楼。
这条道路叫做复兴东路,它是沿着第一条地铁的轨道建造的。 这张图片拍的是建设中的地铁站,可以看到站名的标牌。
这是2007年的时候拍的,那个时候二号线的崇文门站到前门站正在施工,施工方法是用大铁桶装水泥,从地面吊运下去,这种工艺不知道对不对。
这个照片是我2013年拍的,已经是四号线了,这时候离我小时候就隔了十几年,我看到地铁的发展迅速,非常高兴!
早期的地铁起名规则很简单,大多是按照途经区域或者道路得名。不过,因为城市建设不断发展,新线在不断延伸,地铁命名的规则也开始趋于复杂,不少名字还存在一桩桩趣事。
广州地铁:与站点或毗邻地名保持一致
在2011年广州地铁正式颁布了一套地铁站命名的官方规定,规定明确标明了地铁命名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主要与站点或毗邻地名保持一致,使用道路名、历史地理、文物景点、城市公园等等的命名。
2015年开通的广州十四号线,线路名称在2004年获批时是“太和线”,2015年上报市政府申请更名。由于全线经过白云区、从化区,且与规划的地铁十三号线支线及在建的十二号线贯通,因此不能用地名来命名线路。后来广州地铁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线路名称组织社会公众征求意见,方案包括“14号线”、“凤凰线”、“九龙线”等数个名称候选名称,但最后还是采用了“14号线”的命名。
香港地铁:官方英文名以色彩和拼音命名
香港的公众对地铁线路和车站名称,也享有冠名权和更名权。香港每条地铁线和每一站都有一个拼音名字,比如旺角叫做mong kok,铜锣湾叫做causeway bay,这些名称大多是音译,也是官方英文的名称。另外,每条线路还有以颜色命名的惯用名称,比如红磡到九龙湾这一段黄色的线称为“黄线”、荃湾到红磡的绿色线称为“号线”。
2007年香港扩展马鞍山线时,在港铁公布新站名和线路变更前,在观塘大磡村附近,曾流传着一张关于港铁新站名及大磡线的“草拟通知书”,上面写着,新线被称为“大磡线”,其中一站名为“大磡站”等,这些都是通过网络流传的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