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内天气预报准?

曲晨奕曲晨奕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我十年前问过中央气象台的专家,他们的答案和题主的差不多: 具体原因也说了一下,主要原因就是天气变化复杂、影响天气系统的因素太多,即便是同一种天气系统,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周边地带的影响也是有差异的(也就是所谓的“非线性”)。预测的时段越长,出现误差的概率也就越大——即便误差的大小是可以通过数值模式进行预估的。 在我的追问下,那位专家也给出了一个比较准的时间段:在气象学上,把10天的预报精确到具体日期已经算是比较靠谱的了!再具体,比如说是某天的上午还是下午,那就只能是“概率性”的结论了,或者通过模拟出“可能发生的情形”来给出参考。

当然了,现在十年过去了,气象探测的手段和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数值模式的分辨率也更精细,应该说短期气候预测的准确性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任何一场突如其来的恶劣天气,都有可能改变未来的趋势——就像2016年的冬天,当年冬季之初(11月)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后来春季又出现了倒春寒,这些都对当年的气候走势产生了影响。

未来,我们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会更加突出——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和温室效应等都会对气候产生一定影响……要想准确预测未来气候走势,我们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和参数。 所以,要回答“短期内天气预告能精确到几时几分?”这个问题,需要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等技术的加持。

焦子泰焦子泰优质答主

在气象科学上,一般把3天以内的预报称为短期天气预报,3~10天的称为中期天气预报,10天以上的称为长期天气预报。目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最高的是24小时的晴雨预报,准确率在80~85%;3天晴雨预报的准确率为75%左右;3天以上晴雨预报准确率为60~70%;3天以上灾情预报准确率只有50~60%。

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的因素有很多,从目前的预报水平来看,影响天气预报准确率最重要的因素是大气本身的混沌性、初始场的误差及大气探测资料的局限性。目前的天气预报仍属于统计型预报,主要根据过去几十年中类似大气环流下天气演变的规律、相似年份的演变规律以及数值预报模式的输出等进行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结论的,所以天气演变的历史和模式的准确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天气预报的准确率。

此外,人们对大气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也还不完善,现有的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还不能把所有规律都应用起来等等,这些也使得天气预报难以完全准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