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驷马桥是哪一个区?

修涵霞修涵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驷马桥街道不是街道,而是锦江区和青羊区的界标,即两条行政区域的边界。 其次,这里曾经有一条叫驷马河的古河道,在宋代以前,这条河穿流而过,到了宋代以后,这条河的河道逐渐淤积,变成了一条河流沿岸的泥滩(类似今天的五丁桥),因此这里有“石犀、子午”之类的别名。 但宋朝时候还不是这样,这里有个蜀汉昭烈庙,正殿供着刘备和刘禅父子俩的灵牌。

当时成都还有另外一座昭烈庙,就是武侯祠,因为供奉的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刘玄德,而这座供奉的是后帝刘禅,所以又称为“先主庙”或“先殿”。 到了元代,这一带设立了崇仁乡,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年)设崇庆州,辖中江、仁寿二县,清初沿用明代建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崇庆府,十三年(1735年)改设崇庆州。乾隆年间修史书时,认为“崇庆”二字有“崇尚喜庆”之义,不大妥当,取其东边的“崇”字和北边的“兴”字作为新府的名号——“成都府”。

不过,这时的成都府仍以旧城为中心,并没有向外扩张。到了清末民初,成都开始向外发展,城东的锦江两岸出现了许多工厂和学校等近代设施,这时因为已经没有了河流,为了确定新的行政区域界线,就把位于城东的府文庙(原址在今人民中路一段)搬到这里来作标志。

至于为什么挑中了这处地方,据说是这里有一块平地,而且又正好在两个城区中间,挺合适。 至于这处建筑为什么又叫驷马桥呢?原因也有趣——1966年到1976年是“文革”时期,“革”字不好听,要“革”掉,那就只能把“成”字中间的“戈”去掉,改成“成”,“成”与“城”同音,于是改名“成华区”。可是这么一改字,出现了一个问题:区政府所在地上报时需要这个地名,可区以下单位报下来时又需要那个地名,结果这处地方就成了“驷马桥街道”了。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