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用了多长时间建成?
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次数多达百余次,然而真正起到有效屏障作用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建的万里长城。 当时秦朝的军事实力比六国加起来的还要强盛,秦始皇打算征伐匈奴,收复河套地区(今内蒙古乌加河及黄河以东一带),但被李斯劝止而作罢。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率大军攻破匈奴,收取河南地,随后开始修建长城。据《史记》记载,蒙恬在修建长城时“徙谪戍以充筑长城之役”,将罪臣派去充当筑长城的劳役,可见当时的工程规模之大、人数之多。 万里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中经内蒙、山西、河北,东至辽宁胡夫山,绵延万余里,秦始皇还派人把北边的部落赶至长城以南定居,以防匈奴。
汉文帝时,由于国力不足,曾下令废郡设卫,将原来郡县治所的人迁移到长城脚下驻守,由此可见此时的长城已有重要军事意义了。汉武帝即位后,数次发兵征讨匈奴,却未尝胜绩,只好利用外交手段联合羌族对付匈奴,同时加强关东地区的防御力量。于是汉朝在临洮往东修筑了一条东起辽西郡永宁城(今内蒙古赤峰市)的长城,与秦长城相连,并将郡县的治所往东迁,加强了东北和华北的军事力量部署。
从汉武帝开始,汉朝开始使用铁制农具,经济和文化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汉代长城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西汉时期的万里长城大多沿袭秦代旧制,只在个别地段有所调整。汉王朝虽未恢复战国时的合纵政策,但始终与匈奴处于战争状态之中,因此长城的防务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东汉时期,为了阻止西北羌族的侵扰,在今内蒙境内修建了西障塞。魏、晋之后,匈奴、鲜卑等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对长城的威胁也与日俱增。
十六国时期,鲜卑贵族慕容皝在燕京附近重修长城,并挖掘了燕赵间的武遂渠,引水灌泽,以淹死敌军的策略大败北魏军。公元534年,魏肃武帝为了对抗南梁,亲自督师攻打樊绵城的守军,不料因风寒受伤,不久就病故在了前线。
到了隋朝统一中国后,认为南北长城已经失去了政治意义,于是决定不再修缮。然而隋炀帝的孙子杨侗却于616年在朔方郡(今内蒙古杭锦旗北)修筑了第二座万里长城,用以阻挡突厥的入侵。
到了唐朝初期,为了防备突厥的进攻,在杨侗所筑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与增建,使得这一区域的长城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