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心区是哪个区?
目前,杭州有六个城区,分别是上城、下城、西湖、江干、拱墅和余杭。 通常说的武林广场,即位于上城区。
上城区是古代钱塘县的县城所在地,其地域范围大致就是现在的上城区。 上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有南宋古都之称。
西湖景区分为西湖风景区(西湖村)和西溪湿地国家公园(原西郊公园)两部分,其中西湖风景区是全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生态公园;而古西湖与现在的西湖相比,面积要小很多。在唐宋时期,这里被称为“西湖”的湖水面积要比现在小得多,而湖泊周围的陆地当然也要比现在更为狭窄。
到北宋时期,西湖的水面大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而在当时这个区域可以说是京杭运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个重要码头,商贾云集,繁华无比。 南宋时,由于临安府(杭州)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口数量猛增,原来的湖滩荒地迅速被开发出来,西湖的面积也逐渐扩大,形成今天湖沼广布、群山环抱的西湖。
南宋偏安江南一隅,经济重心南移,商业繁荣,文化科技发达,社会风气开放,市民阶层崛起并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时的西湖成了市民们游乐的地方——湖中遍布湖楼酒肆,从湖岸到湖心岛上有绣球亭、锦带桥、阮公墩等,人们在湖中泛舟,或在亭桥上歌舞、饮酒、赋诗。据记载,当时夜晚的西湖“灯火阑珊,人影错杂,歌吹之声,达于四启”,一片繁华景象。 随着城市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多,到了元代,西湖水域又被蚕食鲸吞一些,但总体变化并不大。
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杭州建城后,西湖周围逐渐形成了不少民居,如灵隐、永福、葛岭、北山等,人们将田地围起来建房子,种粮食、种菜、养鱼,自然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加之明清两代,浙江沿海一带倭寇猖獗,百姓深受其苦,因此人们对自然的破坏力更是大大加强。
到了近代,特别是民国以后,为了填海造地以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局面,政府先后筑海塘,围海田,填海筑路,自然环境保护更遭严重破坏。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西湖周边的自然环境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和建设。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苏堤,六十年代新建的南山路以及北山街、断桥等处,七十年代重建的白堤和曲院风荷,八十年代初复建的平湖秋月、孤山公园等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