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时间是什么?
这个得从重庆的历史说起了,清朝道光年间,重庆作为川江上游的物资集散地,商业逐渐兴起,但当时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到光绪末年,四川总督岑春煊上奏朝廷《拟请定川省时间章程》称:“查川省旧无统一时刻,成都、灌县、昭觉寺各有一座漏钟,按寺制分划为百刻,以钟敲度为准,而各商家店铺又自为规制”因此他提出让政府制定一个统一的时间标准和计量方法。
当时的政府是想到用新法理钟的方式给全国立个标杆,于是派人到上海定了架机芯为23500000的怀表送入成都。不过这手表送到的时候已经是一九零一年了,清廷因为庚子国变已经没了钱,只好让川商集资三千八百两银子做成两个大钟,于一九零三年由川督锡良奏明在川省建立“川省时刻标准钟”。 这口钟重达一万斤,高约三米,由大小两层铜壳组成,内部有发条盘和圆周率为3.1416的齿轮系统。外层的大钟每昼夜报时两次,每次间隔一小时,内层的报时钟则在一分钟内将小时数减一。 可惜的是“万斤巨钟”建成没几年就被革命党人给炸了(辛亥秋保路风潮),只留下两块碑记。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于1947年4月28日通令全国采用“标准时间”,并规定重庆时间为10时至12时(14时至16时)。1949年的重庆时间就是沿用国民党的“标准时间”。 其实现在重庆的很多老地名还留着时间的印记。比如渝中区有个“较场口”,这里原来是个武校,操场正对大门口的一口井被当地人称为“点将台”;解放前这里的“较场口”也是看电影的绝佳地方;再往里面走有一个“石碾岗”,因为以前这里有个用来碾谷子的石碾所以得名,而这个石碾因为形状像山丘,也被叫做“石碾岗”。 “碾”与“印”谐音,而印正是指印刷业,所以从这里往外走就是重庆的印刷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