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没有乌托邦?
在《乌托邦》里,托马斯·莫尔塑造了一个虚构的文明社会——乌托邦,然而,当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使得“乌托邦”变成了讽刺的代名词。那么,现代人的“乌托邦”又该指向何方?
10月18日,在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讲堂上,浙江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硕士生导师郭云鹏副教授讲述了乌托邦的历史内涵、现实意义,并且将中国与西方的乌托邦进行对比,指出中国式的乌托邦是“人间本位”。
在历史的回顾中,乌托邦的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的“理想国”;1516年,莫尔创作出的《乌托邦》,标志着乌托邦思想从理论走向现实。
乌托邦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是理想社会的象征。16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莫尔、康帕内拉、维拉斯,18世纪法国的莫雷尔以及当代西方共产主义者,都是通过乌托邦来表达对完美社会的构想。
郭云鹏提到,在莫尔的哲学中,乌托邦是“现在”的对立面,人们一旦进入乌托邦,就进入了“现在”的反面。在莫尔眼中,“完美”的社会不应存在等级制度,“完美”的社会是人人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从本质上来说,莫尔对乌托邦的构想就是一种理想状态,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乌托邦思想传入中国后被赋予完全不同的意义。郭云鹏介绍,中国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冯鹤鸣认为,中国需要“真”乌托邦,他提出了“大同”的社会理想,也就是儒家的“大同小异”的理想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大同”“小康”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相比于西方而言,中国式的乌托邦是“人间本位”。“西方的乌托邦更多是从人的本性出发,而中国式的乌托邦则更多是现实主义。”郭云鹏说。
虽然“大同”的现实道路还十分遥远,但中国也从未停止过探索与努力,如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健康中国建设等蓝图正在逐步变为现实。郭云鹏认为,这是中国乌托邦思想的必然发展趋势:即从“人间”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