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城隍庙供奉的是谁?
西安城隍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初建时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由正殿、左阴府、右城隍府三部分组成;正殿依次为照壁、戏台、钟鼓楼、山门、戏楼、仪门、碑廊、二门、大殿等九重,大殿五间,殿前有拜殿五间。左阴府戏台、山门、二门、大殿各三间。右城隍府戏台、山门、仪门、二门、正堂各五间。每重皆有东西廊房,庙区正中有一口“灵沼井”,正殿前甬道上建有木牌楼。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九月,皇帝朱元璋派大臣祭告天下城隍,告谕城隍的职责和封号,封西安都城隍秦广王。之后,又有两次修葺。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扩建后,城隍庙总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大小房屋270多间。山门前正中有5架7柱木牌楼一座,高9丈余;两侧建戏台。木匾“钦褒嘉义”,为乾隆所题。山门内有钟鼓楼各一、六柱五架乐楼(亦称戏楼)三座。乐楼两侧各建石牌楼一座。二门内有拜殿3间,东西有廊屋6间,拜殿后有井,名为“心泉”。大殿5间,殿内正中供奉城隍神像。殿前有月台,左右有配殿4间。左为“善报厅”,右为“恶报厅”。左右廊房12间。殿后有寝宫5间,左右配殿各2间。东为阴府,有山门、二门、大殿各三间;西为城隍府,有山门、仪门、二门、正堂,均为五间,东西配房各三间,西院后房3间。庙内神像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光彩照人,堪为佳作,庙内楹联佳句众多,庙外游人香客络绎不绝。
清同治七年(1868年)回民起义时,城隍庙仅存两殿一碑一井;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义和团运动时期,西安知府张铣以城隍庙为府署,派兵防守,致使其它各院残址幸存下来。1921年陕西省决定拆除旧府署,筹建公园。1925年,东院改建为国民公园,园内设有茶社、画社、讲演台等,并常举办游艺演出、图片展览和各种活动;西院作为公园附设茶馆的园场和仓库等。1950年改称“解放公园”;1981年陕西省政府决定对城隍庙进行重修,1984年修复了西院东西配房,重修了“灵沼井”及东西廊房、前后院墙等;1985年修复了拜殿、大殿、“秦广王”神像;1987年修复了正殿前月台、前殿、东西配殿;1990年整修了东大门及城隍庙碑。恢复和保存下来的城隍庙建筑有66间。